您现在的位置是:主页 > 模板分享 > 作品 >
“十四五”期间,气象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发布时间:2025-10-13 12:17编辑:365bet网页版浏览(136)
-
10月11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十四五质量巅峰”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期间气象高质量发展情况。中国气象局局长陈振林介绍,“十四五”期间,气象部门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努力建设技术前沿、监测准确、预报准确、服务精细、人民满意的现代气象体系。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2024年全国优质天气发展指数较2020年增长18.35%,优质天气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气象科技不断进步努力走向独立和自给自足。时间相关业务是技术性的、基础性的,是引领社会公益的业务。陈振林介绍,“十四五”期间,气象科技迈出了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坚定步伐。风云卫星、北斗测深、气象雷达等探测装备和技术已达到较高的独立自给水平。数值预测模型现在是自主且可控的。 “风雷”、“风清”、“风顺”、“风雨”等天气预报模型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了许多技术进步,包括海洋气象导航以及全球碳源和碳汇的监测和核查。科技的力量我国气象机构实现了从担任少数领导职务到独自领跑的飞跃。勒气象现代化水平快速提高。日本已建成由9颗风云卫星、842个气象雷达和9万多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组成的陆、海、空、天一体化气象观测系统。恶劣天气跟踪率提高至83%,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13%。中国气象局副局长毕国贵表示,“十四五”期间,日本持续建设密集的气象观测网络。同时,我们正在积极致力于高精度观测方法的研发。自主研发的北斗轮询系统达到了全球最高水平,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陆地遥感垂直观测网络。 “无缝全覆盖”智能数字天气预报企业系统预报区域性暴雨、高温3至7天内出现热潮和寒潮过程。可提前15天预报国内重要天气过程,提前6个月预报全球天气异常,提前1年发布年度气候预报产品,更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比如,从大家都知道的常规天气预报中,我们可以问这样的问题:‘出门要带伞吗?’、‘下周会下大雨、高温还是寒潮吗?’、‘秋天来得早还是晚?今年冬天会暖还是冷?’我们可以从几分钟到几小时知道明年的天气会怎样?国家气象中心主任金英和表示,“十四五”期间的预报精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天气数据的潜力正在快速释放。随着新一代气象超级计算系统和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的建成,全球气象她的数据采集和分发能力不断提升,数字孪生的创建氛围已初具规模。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减灾业务负责人王亚伟表示,气象部门与全社会共享12类100余种天气数据产品,其中包括成熟的智能电网预报产品,服务于全球153个国家和地区、21个国家行业。进一步筑牢防灾减灾气候防线 营造良好气候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陈振林介绍,气象部门力求把科技创新成果切实转化为防灾避灾、强发展的实实在在成果。同时,我们加强了倡议、交流与合作。并与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合作,探索塑造二者。经验和实践方面。另一方面,要深化基于气象预警的应急联动协调机制,使气象预警更加快速、流畅地转化为防御行动。全国各省(区、市)均制定相关政策,将气候灾害预警作为启动紧急状态的重要条件。气象局持续推进有效的实时天气服务互联互通、精准预报服务和快速部署响应机制。建立了由28个部门组成的气象灾害预警工作部委联席会议,建立了新一代国家应急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可发布82类预警信息。另一方面,要完善渐进式气象服务模式,落实到基层的灾害预警“呼叫响应”机制。 “我们探索建立了渐进式的气象服务模式,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在时间维度上不断细化。预报的时效性从一个季度到一个月,从一周到一天,到每小时一分钟都是准确的。我们继续关注空间维度,继续关注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影响范围:城市、乡镇和重大天气系统。” 组。特别是受灾群众持续协调应对,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分时间、分地区启动应急响应措施、实施精准预防和救灾提供决策支持。“千方百计‘减少’极端天气事件影响,降低人员伤亡风险。”陈振林说。目前,全国各省、市、县气象台都建立了高级别预警“呼叫响应”机制,以天气预警为基础的应急响应协调机制和先进的气象服务模式,有力支撑了当地的防灾减灾活动。 防灾减灾气象防线进一步强化。今年5月下旬至6月初,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持续暴雨,造成多地山体滑坡、泥石流。怒江市气象局加强渐进式气象服务,迅速果断响应相关人员,支持胜利 疏散 3,904 人。的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多个重要行业和门类。气候问题关系到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命繁荣和生态系统健康。陈振林介绍,“十四五”期间,气象服务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贡献更加有效。各地从保障人类安全的角度出发,建立了以天气预警为基础的应急响应协调机制。“十四五”期间,气候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与GDP的关系平均下降了0.12个百分点。 支持生产发展,气象服务覆盖国民经济70多个主要产业门类,数字气象融入全市“单网综合管理”平台m.“十四五”期间,国家人工增雨降雪工程增加降水量约1677亿吨,人工防雹工程减少经济损失约603亿元。 “十四五”以来,因冬小麦干旱、热风预警,农业农村部门迅速采取“一喷三防”等措施,增加粮食收入83亿公斤。气象服务高度重视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覆盖衣、食、住、行、购、娱等人民生活多个方面,覆盖全国5万多个景区。云海、彩虹、白雪皑皑的树木、北极光等天气预报,让人们的出行和观看体验从“幸运”转变为“提前预报”。健康天气预警产品广受欢迎分为高温、花粉热等 17 类。从支撑良好生态系统的角度,将气象纳入山水林田湖草沙地综合保护和系统管理,为全面防治荒漠化和“三北”等重要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保障。受气候变化影响,全球异常天气事件集体频繁发生。为帮助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气象部门加强国际合作与援助,深化气象基础设施“硬连接”、经验机制“软连接”、人工智能走进职场,共建民众“心连心”。 “我国自主研发的天气预警系统具有三大特点:云终端的引入、开放式、智能化的预警系统。arning工具箱,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可以为各种灾害和风险的预警提供解决方案。目前,该系统已在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所罗门群岛、蒙古、吉布提等国引入,已有40多个国家在使用。今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气象局公布了中国国家预警计划“MAZU”。该计划将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个性化的预警系统和智慧中国在防灾减灾方面的成熟经验和经验。中国气象局还负责全球27个全球或区域气象中心。 世界气象组织。继续加强全球监测、全球预测、全球服务,不断拓展我们的国际“圈子”毕国贵介绍,风云气象卫星目前为全球133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服务,成为服务全球的“中国之星”。“十四五”期间,接入风云气象卫星应用服务平台的国家和地区数量增长107%。“未来,我们将继续帮助发展中国家加强气候能力建设,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抵御能力。” 陈振林表示,未来我们将考虑进一步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让中国全民预警计划“MAZU”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和防灾减灾注入更多动力,进一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下一篇:没有了